. . ——甘肃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调查 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显示,全省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状况仍没有改变。 自2010年起,我省在全省40个产粮大县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重点以作物秸秆还田腐熟、土壤改良综合培肥、盐碱地改良、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来提升耕地质量,藏粮于地。 碱滩变良田 “以前这里是盐碱滩,现在可以种出葡萄了”。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农民孙喜喜向前来参观的全省农技人员介绍。 8月7日,全省2015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会议在瓜州县召开,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学习瓜州县改良盐碱地提升耕地质量的典型经验。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是酒泉乃至全省的移民安置大县,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多,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 广至藏族乡乡长王伟介绍说,自2008年以来,这里共接收来自九甸峡库区卓尼、临潭、岷县3个县移民1900多户近万人,分配土地2.7万亩。由于新开垦土地盐渍、板结较为严重,群众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政策性扶持,生产生活条件较为困难,安置区维稳压力较大。 从临潭县石门村移民过来的孙喜喜,看到这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比山区大好几十倍时,乐开了怀。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他傻眼了。 “那时候到处都是浮土,一脚下去,半条腿就不见了”。孙喜喜说,再看分到手的田地,不是盐碱大,就是板结重,种子种下去,出苗率很低。 改良盐碱地,提升耕地质量这一重任落在了农技人员身上。瓜州县农技中心主任朱长征介绍说,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农民开展拉沙改土、重施磷肥等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和耕地质量提升建设工作。通过项目实施,由五年前不毛之地,庄稼基本绝收,到现在籽棉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实现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社会效益。 如今,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棉花、玉米,还搭建了一排排日光温室,产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葫芦、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孙喜喜一家5口人靠2座日光温室葡萄,年收入2万多元。 这只是我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的一个缩影。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省农业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从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全省40个产粮大县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中央及省财政累计补贴资金1亿多元。六年来,重点以作物秸秆还田腐熟、土壤改良综合培肥、盐碱地改良、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累计实施面积达到65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显示,全省耕地面积总量有所增加,达8115万亩,但其中1500万亩因生产力比较低下,已不适宜继续耕种,目前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615万亩。 数据显示,我省耕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从耕地分布区位和质量来看,相当一部分耕地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18万亩;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需压减耕地135万亩;中部干旱地区有750多万亩旱沙地、沟坝地、撂荒地等不稳定耕地,因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已不能正常耕种。甘肃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状况仍没有改变。 崔增团介绍说,我省耕地质量的基本特征是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偏低,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由于长期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产出、轻投入,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对耕地保护不够,甚至是掠夺式经营,使耕地超负荷应用,导致耕地地力退化、耕性变差,质量逐年下降。 我省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偏低,耕地地力基础贡献率平均为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耕地中低产田数量大,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土壤养分含量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g/Kg的面积占82.5%。 土壤退化严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受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地表径流枯竭、不合理灌溉的影响,我省土壤退化比较严重。河西及沿黄灌区盐碱地面积为480万亩左右,分别占二调和统计耕地总面积的6%和9%;土壤盐渍化已造成该区域土地生产能力减退,盐碱地区粮食产量不足当地产量的60%;据测算,该区域因土地盐渍化损失的粮食每年超过10万吨。另外,工业“三废”乱排乱放、农业废弃物乱堆乱用、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大且回收较难、农药大量残留、化肥过量施用,耕地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 “藏粮于地”如何实现? 今年中央1号文件,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列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假使到2020年全省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可实现年增产粮食100多亿斤。 如何实现“藏粮于地”?为了控制化肥和农药对耕地带来的污染,今年我省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及新型肥料,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另一方面,为依法加强对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我省出台了《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富余的农作物秸秆占用耕地和农村道路,一些农民只好在田间地头将其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容易引起森林火灾。 如今,在我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中,秸秆派上了大用场。 眼下,河西已经进入麦收扫尾阶段,沿公路记者看到,大片麦子已经收割,留下一尺多高的麦茬。玉门市农技中心副主任周柄介绍说,收完小麦后,翻地的时候将麦秆还田成为土壤的肥料,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培肥改土的目的。 在玉门市六墩乡昌河村,正在葵花地里浇水的包长荣说,他们从宕昌移民过来时,这里就是个碱窝子,经过多年的改良,如今可以种出庄稼了,尤其是经过拉沙换土和麦草翻地,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亩产向日葵能达到240多公斤。去年,包长荣在改良的耕地上种植了60亩向日葵,收入十来万。 “原来没有畜禽粪便就没有农家肥,现在秸秆还田以后就是很好的有机肥。”天水市麦积区五龙乡中庄村村干部徐银生在自己的一块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地里,翻开已经腐熟的玉米秸秆说,这块地玉米秸秆还田试验了三年,土地板结问题解决了,耕地质量明显得到提升。 如今,农民已经认识到提升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在生产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六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出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秸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新增耕地快速培肥技术等多种适合我省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技术模式,不仅为全省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在全国相关省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崔增团介绍说,近六年来,项目区总增产粮食30万吨,节本增收达8亿元,利用秸秆资源276万吨,消纳畜禽粪便15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5.6%,土壤有机质增加10%,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同时,项目的实施还高效利用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资源,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今后我省将继续开展基础地力提升、盐碱地改良、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新增耕地质量快速培肥等四大工程,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